食用槟榔的急性毒性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分享到:
浏览量:
黄晓霞,谭树华*,赵 凤,费琼辉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安全利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湘潭 411201)
摘 要:目的研究槟榔提取液及卤水的急性毒性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对2种食用槟榔成品、2种槟榔卤水溶液、槟榔腌果和槟榔干果水提取液各1份、采用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各样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效应;以超氧化物歧化(superoxide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为指标,研究各样品在高、中、低3个浓度饲喂90d时对小白鼠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2种食用槟榔成品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69.42g/(kg·bw)和38.22g/(kg·bw),腌果和干果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分别为34.88g/( kg·bw)和41.14g/(kg·bw),卤水的LD50>4848g/(kg·bw),食用槟榔成品LD50值显著低于槟榔腌果(P<0.01),但与干果LD50无显著差异。槟榔成品及其相应卤水样品对小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各处理组GS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部分样品下降显著。结论 按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槟榔成品、腌果、干果和卤水均属于实际无毒级,该剂量下槟榔提取物未对小鼠抗氧化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食用槟榔;急性毒性;抗氧化
1 引 言
在中国,食用槟榔是以槟榔干果为原料,经炮制、切片、点卤、干燥等主要工序加工而成。近30年来,食用槟榔在中国发展迅速,2014年湖南省的食用槟榔产业已超过世界槟榔总产量的1/5,带动2017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突破160万亩,产值突破100亿元,种植农户达230万人。在槟榔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围绕槟榔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广受争议。据报道,槟榔或槟榔碱对口腔黏膜炎症、口腔癌、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可能产生毒性作用。但目前报道的研究以国外食用槟榔居多,国际上槟榔致癌的依据亦来源于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食用槟榔的数据,这些国家食用槟榔的方法为干果加石灰、荖叶等,有的甚至在粗槟榔果中添加烟草一同嚼食,与我国的精加工槟榔产品完全不同。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